學籍是一個學生屬于某一個學校的一種法律上的“身份證”。各學校對在籍學生數、招生來源都有周密的計劃,并嚴格執行。振泰高中為何敢于突破招生限制“代辦學籍”呢?其中經濟利益的誘惑自不待說。囿于對職業教育習慣性的偏見,不少家長寧可花費大代價去“買學籍”,也要讓孩子上普通高中。正是看到這一巨大需求,振泰高中承諾:“只要交3萬元就可代辦學籍,同時學生可以自由借讀。”既收取3萬元學費,又可讓學生出校借讀,這樣的“好買賣”值得冒險一試。
更需要深思的是,違規招生為何屢禁不止。據泰州市教育局相關人員反映,“通過檢查評估發現,振泰高級中學2014年、2015年出現超計劃招生、無計劃招生及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問題,被評估為不合格。泰州市教育局先后下發處理意見,要求其停止2015年、2016年招生,但該校去年仍然違規招生400余人。”這次500多名高三學子無法高考報名,學校似乎也比較淡定,據說還有教師告訴學生,“高考報名最后一定能夠報上,因為有那么多人,教育部門不可能不管。”當然,可能主管部門最后被迫放行也是無奈之舉。畢竟,總不能將那么多高三學生擋在高考大門之外。這確實給了振泰高中連年違規的底氣。因此即使連續被通報、被罰款、被要求整改,依然選擇突破招生限制,違規招生、“代辦學籍”。
但問題是,即使是為保護學生利益,不能采取限制學籍的措施;即使對民辦教育的管理權責不匹配、監管困難,相關部門就真的沒有限制該校違規招生直接有效的手段么?表面看,“代辦學籍”連續發生是振泰高中膽子太大,敢于違抗教育局行政命令。但人們可能也會疑惑,為何敢大面積“代辦學籍”卻只有振泰高中一家?更需追問的是,民辦高中“代辦學籍”背后,有多少文件在空轉?有多少職責在缺失?有沒有放水的貓膩?相關部門只有將這些問題弄明白,民辦高中違規招生的問題才有望真正解決。
|